在春意盎然的2025年4月21日,上海气候周2025开幕式于世博文化公园的温室花园盛大启幕。这座花园宛如大自然的瑰宝,为这场绿色盛会增添了一份生机与灵动。
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们齐聚于此,他们怀揣着对地球未来的深切关怀,带着丰富的知识与经验,齐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绿洲。
上海气候周2025不仅是一场盛会,更是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它将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气候行动,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我们的地球家园描绘出一幅更加美好的未来画卷。
2025年4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家成教授出席“上海气候周2025开幕式”并作为重要嘉宾发表了专题演讲。李教授从教育视角深刻阐述了全民参与气候学习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作用。
李教授开宗明义,强调了学生群体与气候变化的紧密关联。他指出,上海拥有300万大中小学生,全国范围则高达3亿之众。这一庞大群体不仅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受影响者,更是未来气候行动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者。因此,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教育研究重镇,始终致力于推进面向学生的气候变化教育,着力培养其相关知识技能、系统性思维与切实行动能力。
李教授进一步将视野扩展至全民范畴。他表示,若将学生的家长、祖辈及亲友纳入考量,中国具备气候学习潜力的人群规模可能超过10亿。他强调,这一庞大群体同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认知与行为的转变对气候行动至关重要。“如果优秀的气候项目能获得如此广泛人群的了解和参与,我们便是在真正意义上以学习和教育的力量塑造时代、影响世界。”李教授如是说。
基于此,李教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在推动气候教育方面的实践与贡献。自2019年起,该校代表上海市深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GNLC)工作,与德国汉堡市共同引领全球百座学习型城市建设,聚焦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在此框架下,华东师范大学积极投入气候变化教育领域,与德国汉堡、芬兰埃斯波、澳大利亚温德姆、韩国首尔、日本冈山等国际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推进面向包括老年人和青少年在内的全民气候教育,为全球绿色转型奠定坚实教育基础。
李教授着重介绍了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正在国内推进的若干工作:牵头成立了“全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联盟”,并依托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气候变化教育文科实验室”,旨在深入推动该领域的学习变革与教育创新。
谈及当前工作重点,李教授透露,就在本周,在上海气候周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将主办“代际气候变化教育论坛”。该论坛旨在探索连接全国2亿多老年人与3亿多大中小学生的气候共学互学机制。此外,李教授强调,众多实验学校正在大力推动大中小学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为学生及家长创造更多走进工厂、企业,深入了解由企业家和公共事业管理者引领的气候行动实践的机会,并促成企业员工的气候学习,以此增强全社会的应对意识和思维转型。
作为阶段性成果展示,李教授向与会嘉宾推介了由全国气候变化教育同仁共同汇编的首部研究成果集——《气候变化教育的中国行动(汉英双语)》,并表示将持续出版该主题的系列成果、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相关研究成果。
最后,李家成教授向全球气候行动同仁发出诚挚邀请,欢迎莅临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各校区/基地,包括静安、临港、金山等),以及学校在珠三角、京津冀、哈尔滨等地的合作网络学校,共同探讨交流气候教育议题。他指出,广大教师、校长、家长及社区工作者热切期待与各界专家携手,指导相关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李家成教授的发言深刻阐释了教育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强调了代际学习与全民参与的强大潜力,为气候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视角和可行路径,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