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气候周2025|亚太气候变化教育圆桌交流会成功举办

在全球气候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气候变化教育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一环。2025年4月26日下午,由上海气候周执委会、西浦国际商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理学院、以及上海绿色光年联合主办,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剑桥大学校友会协办,由RCE苏州支持的上海气候周2025联合主办系列活动——“亚太气候变化教育圆桌研讨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成功举办。

此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国际组织代表、学术机构代表、基金会代表、社会组织(NGO)代表,大家齐聚一堂,跨越地域与领域的界限,共同聚焦气候变化教育这一紧迫议题。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院的研究员Nafissa Insebayeva 博士也参与其中,她指出儿童和青少年对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敏感,却常缺乏正式教育的支持,应落实相关目标推动三维度平衡的气候教育,并分享了 “行动导向型教育方法”及实践案例。202562415233381

除了联合国大学,英国救助儿童会(北京)则关注儿童权利与气候危机的关联;德国SDGs4Future 联合创始人在线上分享了全球在线气候教育平台的创新实践;来自冈比亚的可持续发展顾问分享了其资助的基层社区在红树林种植和防范海岸线侵蚀的生态社区项目;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教育工作者展示了其发动社区居民和培训当地老师,共同参与气候教育的案例。

不同背景的代表们带来了世界各地在学校和社区推动气候变化教育的丰富经验。他们的分享不仅展现了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模式,更为亚太地区的气候变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向。

此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国际组织代表、学术机构代表、基金会代表、社会组织(NGO)代表,大家齐聚一堂,跨越地域与领域的界限,共同聚焦气候变化教育这一紧迫议题。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院的研究员Nafissa Insebayeva 博士也参与其中,她指出儿童和青少年对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敏感,却常缺乏正式教育的支持,应落实相关目标推动三维度平衡的气候教育,并分享了 “行动导向型教育方法”及实践案例。

Learn-Will文化交流中心代表Bob Liu先生介绍了其团队在推动文化可持续方面的三大路径:一是通过组织博物馆与世界遗产地参访、志愿服务和校地合作,促进文化遗产生态系统建设;二是作为桥梁服务中外社区,提供生活支持与文化互学;三是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外籍居民参与文化传播与环境改善等行动。Bob Liu强调,跨文化理解与在地行动是推动多元共存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关键。

来自昆山杜克大学气候与可持续发展倡议行动的余仪系统介绍了该校在研究、教育、运营与社区拓展四大领域的协同实践成果。2024/25学年,学校开设了28门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并通过《全球科学、科技与公共卫生挑战》等核心必修课,体系化培养学生的气候意识。同时,学校充分整合杜克大学全球领先的环境教育资源,精心打造《让我们谈谈气候变化》等跨学科课程,吸引逾百名学生参与。余仪还重点分享了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包括绿色校园建设、社区花园、学生主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及环保二手商店等特色项目。同时,学生们正在推进2025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彰显其在培养“行动导向型”可持续发展人才方面的系统性探索。

来自救助儿童会(北京)的战略和倡导总监刘铭女士强调,“气候危机本质上是儿童权利危机”。她介绍了组织在推进“气候韧性教育”方面的实践,包括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应对气候风险、支持儿童作为行动者和倡导者发声,以及推动变革型教育方案,将“代际正义”理念融入教育体系。刘铭女士指出,教育改革应聚焦最弱势群体,如女童和残障儿童,推动公平与可持续并进。

SDGs4Future联合创始人、KNE平台CEO Daniel Nicola博士在线上展示了其团队打造的全球在线气候教育平台如何帮助人们快速掌握“净零”与减排行动要点。他呼吁各国教育工作者加强平台合作,让“数字化学习”成为低碳教育的普惠引擎。

来自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组委会的执行副秘书长田原女士介绍了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和张家口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网络(RCE Zhangjiakou)如何以项目制学习推动大学生深度参与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设计实践。她指出,该项目已吸引数十所高校、上千学生参与,为“零碳未来”培养出一批“气候行动者”和“绿色建筑人才”。

Jula Consultancy FZE(阿联酋)可持续发展顾问Mariama Sonko女士分享了由冈比亚Heeno International设计和执行的CAPED和GSNEF的两个基层项目——通过社区合作恢复300万株红树林,并开展针对残障群体的可持续技能培训。这一计划不仅改善了生态,也让当地人获得收入和食物安全。

来自马来西亚Green Educators Workgroup(GREW)的Nur Sabrina女士,展示了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社区气候教育的案例。她强调,气候教育不仅是课堂知识传授,更是生活实践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呼吁更多地区建设教师—学生联合行动平台,促进区域协作。

绿色光年项目运营专员孙晓菁女士介绍了绿色光年对中国社区气候教育的桌面调研成果。她指出,中国基层教育项目正在尝试融合数据平台、实地调研和本地文化要素,以形成“社区驱动”的教育干预路径,同时建议建立跨区域教师网络加强知识流动。

来自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院的研究员Nafissa Insebayeva博士提出,尽管儿童和青少年对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敏感,却常缺乏必要教育支持。她指出,应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4.7》,推动认知、情感与行为三维度平衡的气候教育。她介绍了“行动导向型教育法”的关键要素,并展示了RCE网络中的三个实践案例,包括美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社区参与项目,倡导通过真实问题和本地知识推动学习者迈向实际行动。

绿色光年理事长倪欢女士代表本次圆桌交流联合主办方,提出“亚太气候变化教育网络(CCENAP)”的设立构想。该网络旨在推动区域内气候教育合作,涵盖教师培训认证、多语言教材翻译、教育者论坛及培训资源共享等内容,计划于2026年组建,并在未来3-5年内设立实体机构。倪欢指出,该倡议始于2023年巴黎的OCE会议,已获得UNESCO OCE、Save the Children、KNE、GREW马来西亚等多方初步支持。

来自英国的中学老师Andy展示了苏州德威国际学校的融合课程、校园与社区的可持续教育体系。课程强调使用系统思维分析气候变化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其社会、经济与政治维度,并探讨例如可持续生活方式、绿色技术投资与国际合作等解决方案。

来自苏州德威国际学校小学部的Rowan Kohll老师介绍了学校在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公民教育方面的行动实践。学校以“Good Life Goals”为指导框架,开展包括环境友好课堂、地球日主题活动、校园生态花园建设等多项项目,同时结合联合国“Free Rice”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全球公益。通过这些课程与活动,苏州德威致力于将气候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